7月9-12日,数学统计学院组织36名2023、202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(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班、卓越教师培养班)学生赴北京开展研学活动。师生先后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首都师范大学及其附属中学、中国国家博物馆、中关村海淀科技大厦和红帽总部等地点,沉浸式拓宽视野、淬炼素养。研学活动由拔尖班负责人亢婷老师组织。



前沿碰撞:学术与科技的深度对话
研学活动首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:同学们走进航空航天博物馆,近距离观摩各类展品,在触摸科技实物中直观感受尖端科技的魅力。随后,参加了佘志坤教授的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发展与探索》专题讲座,从竞赛体系构建、题型趋势分析到培养价值解读,结合实战经验梳理备赛重点与应用方向,鼓励同学们以竞赛为契机锤炼学科能力。
第二站是首都师范大学,张振雷教授的《三角形的几何学》科普报告生动有趣,从学科起源到发展脉络,引领同学们探秘几何世界的奇妙。此外,大家还参观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与美术馆,在文物与艺术作品中触摸文化脉络;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,探访陶艺、扎染等特色教室,直观感受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成果,深刻体会“学思结合”的教育智慧。




智享交流:思想与行动的完美碰撞
研学活动中,带队老师组织了分享会。结合前两日见闻分享感悟—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震撼到首都师范大学的学术启发,零散的体验在交流中串联成系统认知,“学用结合”的内涵也在思想碰撞中愈发清晰。分享会不仅为后续求学行程锚定了更明确的探索方向,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积攒了清晰的实践思路。


科研文化:认知与边界的多维拓宽
在中关村海淀科技大厦,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城市交通、医疗等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,直观见证科技对社会生活的重塑;走进红帽软件有限公司,通过专题讲解深入理解开源软件技术原理与共享精神,对软件行业形成更立体的认知。
中国国家博物馆内,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同学们细品馆藏珍品,从历史遗迹到艺术瑰宝,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,接受历史文化的深度滋养。此外,大家攀登八达岭长城,于蜿蜒城垣中触摸历史厚重;参观鸟巢、水立方,领略现代建筑中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之美。




知行合一:赋能与动力的全面提升
此次研学活动将“课堂”搬到现场,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复活:前沿科技触手可及,顶尖学术思想扑面而来,千年历史与建筑美学则在脚下静静铺展。此行,同学们完成了三级跃迁:把“知道”升级为“理解”,把“理解”催化为“行动”,最终把“行动”沉淀为“自我驱动的终身学习能力”,为日后的学术深耕与人生长跑注入了持续而强劲的内能。